甘肅省涼州區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
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一章 總論
一、項目名稱和建設單位
1.項目名稱:涼州區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
2.建設性質: 改擴建
3.建設地點:涼州區長城鄉岸門村
4.建設單位: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
5.法人代表:趙茂
6.技術負責人:趙鵬山
7.項目主管部門:甘肅省財政廳、甘肅省農牧廳
二、建設規模: 到2016年,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飼草加工場制作農作物秸稈青貯飼料20000噸,秸稈顆粒飼料5000噸。
三、建設內容:新建秸稈原料堆場6000平方米,秸稈包裝車間2000平方米;庫房2000平方米;青貯池10000立方米;購置青貯收獲機2臺;直立秸稈回收機5臺;秸稈回收打捆機2臺;飼草真空打包加工機4臺;秸稈顆粒機2臺 。
四、項目總投資:項目目總投資1164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74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投資406萬元,編制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10萬元。
五、資金籌措:項目總投資1164萬元,其中: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財政資金400萬元,占總資金的34.36%;地方配套資金160萬元,占總資金的13.75%,其中省級配套128萬元,市縣級配套32萬元;自籌604萬元,占總資金的51.89%。
六、投資使用計劃:土建工程投資74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投資406萬元,編制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10萬元。
七、建設期限: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八、項目效益:
(一)經濟效益。2017年,通過項目實施可加工秸稈飼料25000噸,按照每噸500元銷售價格估算,年可實現產值1250萬元,純收入達500萬元。
(二)生態效益。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可減少秸稈焚燒和廢棄浪費,改善和美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可幫助解決牧區飼草料不足的問題,減輕草場壓力,促進草原生態保護;推動秸稈養畜過腹還田,生產大量優質農家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有機農業發展;利用牛羊糞便,發展農村沼氣,一方面為農戶提供清潔能源,解決農戶燃料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將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用于種植業,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三)社會效益。通過秸稈飼料化利用,逐步改變傳統養畜觀念,轉變秸稈利用方式和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牛羊肉,豐富城鄉菜籃子;以秸稈作飼料,減少飼料糧,促進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推動農牧互補戰略實施,滿足牧區飼草需求,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穩定。
九、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08]105號);
2.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秸稈飼料化利用規劃(2015-2020)的通知》;
3.甘肅省農牧廳、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關于申報2016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的通知》(甘農牧計發2015[63]號);
4.《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規定》的通知(財發[2008]52號);
5.農業部《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
6.《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
7.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有關政策及規定;
8. 項目單位提供的有關基礎資料。
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
一、項目背景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特別是把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特色養殖業、注重講求質量、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提出立足于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通過項目帶動、技術推廣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根本性轉變,示范帶動畜牧業生產的標準化、規;彤a業化經營,提高科技含量和生產技術水平,尤其是國家對扶持發展草食型畜牧業的開發利用高度重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總體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08]105號)中指出通過連片開發、鞏固提高,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和對農作物秸稈的有效加工利用、秸稈養畜過腹還田,減輕畜牧業發展對糧食生產的依賴性,促進畜牧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這為充分開發利用秸稈資源、促進節糧型草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甘肅省《關于加快發展草食畜的決定》、《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通過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推動草食畜牧產業做大做強,從而促進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并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加以積極扶持。
涼州區屬武威市轄區,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區內大氣、土地、水源無污染;以玉米、小麥、大麥、谷子為主的農作物及秸稈豐富,大面積的紫花苜蓿、飼用玉米的種植施用化肥和農藥少,具有發展無公害綠色畜牧業的優越條件。全區耕地面積145.88萬畝,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00萬噸左右,其中玉米秸稈產量18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為85%,但是傳統飼養方式和農作物秸稈大量浪費,已嚴重造成草畜矛盾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項目區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但其利用率不高,絕大部分用作燃料,尚有一部分就地焚燒或堆放腐爛。用于飼喂牲畜的秸稈,通常只作簡單的鍘切處理,營養價值低,適口性差,很難滿足牲畜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通過秸稈青貯實現過腹還田,可以充分利用農區秸稈資源,大幅度提高牛、羊肉和奶產量;可以大大節約飼料用糧,緩解糧食需求增長的壓力;還可以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優勢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涼州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特提出本項目建設。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是提高飼料化利用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涼州區秸稈的飼料化利用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內玉米聯合收獲、袋貯加工等機械數量不足,秸稈不能適時存貯;二是玉米種植面積多為小塊且分散,秸稈聯合作業有一定難度;三是大部分秸稈仍是干黃飼喂,浪費較大。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玉米秸稈經過青黃貯后,不但可有效貯存秸稈原有的營養成分,還可提高牲畜的適口性,避免了秸稈資源的浪費。涼州區年產玉米秸稈180萬噸,若采取有效措施,全部進行青貯利用,可節約精料20多萬噸,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2、是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需要。項目的實施可有效提高項目區秸稈利用率,使我區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同時還可提高我區草食養殖業的常規技術綜合配套普及率、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項目示范引導、技術培訓,可直接帶動農戶發展以飼喂秸稈為主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帶動項目區現代牛羊養殖業走上規模養殖之路,既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又可使一大批農戶依靠秸稈養畜脫貧致富,具有促進農民增收的顯著效果。
3、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需要。通過項目建設,使秸稈有效利用,不但可使廢棄的資源變廢為寶,還可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還可以通過秸稈過腹還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改善土壤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
三、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飼草料資源豐富。涼州區是一個農業大區,2014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67.82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68.7萬畝,小麥種植面積9.3萬畝,飼用型甜高粱2萬畝,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00萬噸左右,其中玉米秸稈產量180萬噸。2014年底,全區累計建成青貯池2085個130萬立方米;累計推廣加工機械6700臺(套),其中:袋貯加工機械50臺(套),完成玉米秸稈青(黃)貯154萬噸,其中:加工袋貯飼料40萬噸,秸稈加工調制率達到85%,在全區建成玉米秸稈加工企業13家,成立秸稈飼料加工相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4家。2015年,全區種植飼用型甜高粱14.55萬畝,為加快建立規模養殖飼草料基地,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秸稈資源。
2、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涼州區秸稈飼料化利用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玉米秸稈青(黃)貯的實施意見》、《關于批轉涼州區飼用型甜高梁種植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區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青(黃)貯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各項措施落實,為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從2010年開始,對單池容積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新建永久型青貯池、土池,青(黃)貯量達到1000方以上的給予每立方30元和2元的補助;對生產銷售玉米秸稈青(黃)貯數量達2000噸以上的養殖場或飼草加工企業(個人),獎勵資金2萬元;對新購置的玉米秸稈青(黃)貯打捆機和裹膜機,在享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按購機價格的20%由區財政給予補貼。依托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項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牛羊產業項目,對牛羊養殖場青貯池、鍘草機等內容進行扶持。
3、技術服務水平高。從青貯池建設、機械引進、飼料加工制作等環節入手,采取電視專題報導、理論集中講座、現場演示指導等不同方式,開展秸稈加工調制專題培訓,強化區鄉技術人員、養殖戶、飼料加工人員的調制水平,同時結合各鄉鎮生產實際,以規模養牛養羊場(小區)、養殖村組為重點,以窖貯和袋貯為主要加式方式,建立集中青(黃)貯、整村推進、來料加工、商品化生產等不同生產模式的玉米秸稈青(黃)貯示范點,示范推廣玉米全株青貯、青貯池青貯、裹膜青(黃)貯、袋裝青(黃)貯、簡易袋貯堆貯等加工調制技術,進一步加快秸稈調制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全區現有38個鄉鎮畜牧獸醫站、160個村級畜牧技術服務中心、376名區鄉畜牧技術人員、411名村級動物防疫員,與甘肅農業大學、省畜牧工程學院、省家畜繁育中心、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院等院校和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起了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區、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為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三章 建設單位的基本情況
一、承擔單位基本情況
項目承擔單位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位于涼州區長城鄉岸門村,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金1200萬元。公司法人代表趙茂,現年48歲,自2009年開始從事飼草加工和養殖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120多只肉羊養殖發展到現在3000多只,秸稈加工利用能力達到10000噸,是全區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受到當地政府的多次表彰。
二、人員狀況及技術力量
公司現有職工32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人,包括高級畜牧師1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8人。所有人員均具有從事多年相應的養殖業管理、營銷、飼養、疫病防治、飼草料生產加工工作經驗。
三、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情況
該公司肉羊養殖場占地面積約55畝,現存欄肉羊2000只,其中基礎母羊600只,現已建成標準化羊舍8棟6000平方米、飼料庫房300平方米、草料庫220平方米、獸醫室24平方米、辦公用房180平方米、堆糞場260平方米;配套飼草料鍘草機4臺、獸醫及其他等設備18臺(套)。
四、資產與財務狀況
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注冊資金1200萬元,截止2015年10月31日,總資產1560萬元,其中:非資產凈值420萬元,流動資產總額1140萬元。所有者權益總額1140萬元,負債總額360萬元。經營狀況良好。
五、技術依托單位情況
項目技術依托單位涼州區畜牧獸醫局,承擔著全區38個鄉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科技培訓、畜禽養殖示范點建設、畜種改良、動物疫病防治、動物檢疫、畜牧發展項目建設、飼草飼料技術推廣、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草原建設管理等工作,F有專業技術人員43名,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職稱21人。
涼州區畜牧獸醫局以項目建設為重點、示范點建設為載體,實施了《武威市國家級秸稈養牛示范縣建設項目》、《中國—歐盟奶類項目》、《涼州區世行貸款牧業發展項目》等十多項科技項目,建設區級科技示范點20多個,積累了豐富的科技項目管理、實施以及基層畜牧科技推廣與服務的實踐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業務素質高、服務能力強的技術隊伍,為涼州區的畜牧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四章 項目選址和建設條件
一、選址原則
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建設地點選址遵循如下原則:
(1)交通方便,便于原材料即產品運輸;
(2)地勢干燥、通風良好,便于排除雨水、生產和生活廢水;
(3)水源豐富,水質良好,電力供應穩定;
(4)離居民區及主要交通線應有足夠的衛生防疫距離,要求500米以上,并應為與居民區夏季主導方向的下風處;
(5)遠離污染嚴重區和畜禽疫病區。
二、項目建設地點
項目建設地點選擇在長城鄉岸門村,長城鄉位于涼州區東端,三面為騰格里沙漠環繞,是沙海中的一片綠洲。鄉域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23畝。轄紅水、西湖、前營、大灣、岸門、新莊、上營、高溝、十二墩、長城、五墩11個村,101個村民小組。因明長城從鄉內穿境而過而得名,鄉政府駐大灣村。有中小學14所,在校學生3307人;有衛生院1處。境內明長城遺址和高溝堡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地理位置
涼州區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自治縣,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長城鄉位于涼州區東面,建設地點距武威市區28km,距建成的金色大道15km。
四、建設條件
1、自然條件
1) 氣候條件:涼州區屬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mm,年蒸發量2020mm,主要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d左右,日照時數2873.4h,太陽總輻射量139.05kcal/cm2,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豐富的光熱資源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適宜各類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積累養份,并為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
2) 土地條件:涼州區內土地總面積5081km2(762.15萬畝),全區耕地面積192.57萬畝(包括林草地22.36萬畝),人均耕地1.88畝,比全省人均1.97畝少0.09畝。農用地32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9%;未利用地39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2.3%。
五、交通、通訊條件
涼州區地處亞歐大陸橋的咽喉位置,是蘭新線與包蘭線、包中線的交匯點,處于蘭州、西寧、銀川經濟發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帶。312國道、蘭新鐵路、干武鐵路貫穿全境,交通暢通,通信網絡覆蓋全區。城市電話用戶普及率95%以上,農村普及率31.4%。產品流通渠道通暢,交通、通訊條件優越。
六、社會經濟條件
涼州區是武威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38個鄉鎮,449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01.4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7.95萬人,有農戶18.5萬戶。201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05.97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19.7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666.3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2385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88萬人。
七、項目實施的技術力量
項目技術依托單位涼州區畜牧獸醫局,下屬區、鄉、村三級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健全,現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308名,其中:高、中級職稱32人,初級職稱的276人。同時利用甘肅省畜牧工程技術學院、省家畜繁育中心等科研單位在項目區優勢,常年與該科研單位及專院校開展技術合作,通過技術合作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指導生產的實際工作能力,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第五章 工藝技術方案和設備選型
一、工藝技術方案
1、秸稈處理技術方案
(1)總工藝流程
圖1—1 總工藝流程
(2)秸稈處理技術
作物秸稈可消化的干物質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稈中含有臘質、硅質和木質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稈直接作飼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進食量均較低,經過適當處理改變秸稈的組織結構,提高牲畜對秸稈的適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 青貯、黃貯技術
(1) 技術優勢
青貯飼料具有氣味芳香、柔軟多汁、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營養價值高、久存不壞、經濟安全等優點。
(2)工藝流程
圖1—2 玉米青貯流程圖
(3) 制作方法
玉米原料的收割:玉米全株(青貯)在玉米生長至乳熟期或蠟熟期收貯(即在玉米成熟前15-20d左右)收割,玉米秸稈(黃貯)在玉米成熟后,立刻收割秸稈。
玉米秸稈的切碎:為確保無氧環境的形成,原料含水量達到65%—70%時,秸稈切成長度為2-3cm。
裝填和壓實:裝填前,先將青貯池打掃干凈,池底部填一層10-15cm厚的切短秸稈或軟草,以便吸收上部踩實流下的汁液。從一端開始裝起,用推土機推壓結合,逐漸推壓向另一端,以裝至高出池口1m左右為宜。青貯飼料緊實度要適當,以發酵完成后飼料下沉不超過青貯池深度的8%—10%為宜。在裝填時,添加尿素0.5%、食鹽0.3%,青貯專用酶0.1%,提高其營養價值。
封池:裝填至離池口30cm時,在池壁上鋪塑料薄膜以備封池。青貯池裝滿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池頂,然后壓上濕土30-50cm,覆蓋拍實并堆成饅頭形,利于排水。
貯后管理:距青貯池1m四周挖好排水溝,防止雨水滲入池內;貯后5-6d進入乳酸發酵階段,青貯料脫水,軟化,當封口出現塌裂、塌陷時,及時進行培補,以防漏水漏氣;防牲畜踐踏并做好防鼠工作,保證青貯質量。30-45d后進行飼喂。
(4) 取料和飼喂
質量好的青貯飼料具有酸香味,呈黃綠色。從一端開始取用,將窖頂上的土除去,揭開塑料膜,先除去上層品質不良的青貯飼料,再由上至下截面取用,一直到底,每次取用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F喂現取,取后要覆蓋嚴實,以防進氣進水,引起飼料變霉。初次喂畜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并與其他飼草、飼料混合使用。
(5) 技術參數
青貯池青貯秸稈0.6t/m3左右,秸稈含水率65-70%之間,切碎成長度2-3cm;裝窖前窖底鋪10-15cm厚的切短秸稈或軟草;在裝填時,添加尿素0.5%、食鹽0.3%,青貯氨化酶0.1%;裝填至離池口30cm時封池,然后壓上濕土30-50cm;發酵30-45d。
二、設備選型
1、 填平補齊的原則
在原有儀器設備的基礎上,按生產需要,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選購儀器設備,以免造成資源浪費。
2、設備質量可靠、性能成熟,保證生產和產品質量穩定。
3、擬選的設備符合政府部門或專門機構發布的技術標準。
第六章 項目建設方案與建設內容
一、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
1、項目建設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搶抓政策扶持機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廣秸稈加工利用技術,逐步由單一性、短鏈條向寬領域、長鏈條、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使秸稈飼料利用由傳統處理方式向青貯、氨化、微生物處理應用方向邁進,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2、項目建設原則
1)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拓寬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利用途徑,通過政策引導、產業帶動、利益驅動等綜合性措施,充分調動農民加工利用秸稈的積極性,鼓勵企業進行規;彤a業化生產,加快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2)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分布特征和加工利用現狀,充分發揮秸稈加工機械的功能,形成區域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多元化利用的秸稈加工利用格局。
3)依靠科技,強化支撐。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不斷提高秸稈加工利用技術和工藝水平,努力提高秸稈資源轉化利用深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加強對秸稈加工利用關鍵技術的開發,通過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等途徑,加強對農民利用秸稈的技術培訓和指導。
4)政策扶持,公眾參與。統籌考慮國家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情況,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以市場為基礎、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
二、項目建設目標
到2016年,制作農作物秸稈青貯飼料20000噸,秸稈顆粒飼料5000噸。
三、建設內容
1.土建工程
新建秸稈原料堆場6000平方米,秸稈包裝車間2000平方米;庫房2000平方米;青貯池10000立方米;
2.儀器設備
購置青貯收獲機2臺;直立秸稈回收機5臺;秸稈回收打捆機2臺;飼草真空打包加工機4臺;秸稈顆粒機2臺 。
3.按編制可研、初設、計劃等
照申報文件規定,編制可研、初設、計劃等。
4.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
表6-1 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
序號
|
名 稱
|
單位
|
數量
|
單位投資(元)
|
金額
(萬元)
|
備注
|
一、
|
土建工程
|
|
|
|
748
|
|
1.1
|
秸稈原料堆場
|
平方米
|
6000
|
80
|
48
|
|
1.2
|
秸稈包裝車間
|
平方米
|
2000
|
1000
|
200
|
|
1.3
|
庫房
|
平方米
|
2000
|
1500
|
300
|
|
1.4
|
青貯池
|
立方米
|
10000
|
200
|
200
|
|
二、
|
儀器設備
|
|
|
|
406
|
|
1.1
|
青貯收獲機
|
臺
|
2
|
600000
|
120
|
|
1.2
|
直立秸稈回收機
|
臺
|
5
|
80000
|
40
|
|
1.3
|
秸稈回收打捆機
|
臺
|
2
|
130000
|
26
|
|
1.4
|
飼草真空打包加工機
|
臺
|
4
|
200000
|
80
|
|
1.5
|
秸稈顆粒機
|
臺
|
2
|
700000
|
140
|
|
三、
|
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
|
|
|
|
10
|
|
合計
|
|
|
|
|
1164
|
|
第七章 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
一、環境保護
1.環境現狀描述,包括土地、植被、土壤、空氣、水體等。
1) 氣候條件
涼州區屬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mm,年蒸發量2020mm,主要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d左右,日照時數2873.4h,太陽總輻射量139.05kcal/cm2,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豐富的光熱資源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適宜各類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積累養份,并為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
2) 土地條件
涼州區內土地總面積5081km2(762.15萬畝),人均占有土地面積7.46畝,比全省人均量(26.15畝)少18.69畝,比全國人均量(10.95畝)少2.49畝,是全省和西北干旱地區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地區之一。全區耕地面積192.57萬畝(包括林草地22.36萬畝),人均耕地1.88畝,比全省人均(1.97畝)少0.09畝。農用地32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9%;未利用地39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2.3%。
3) 社會經濟條件
涼州區是武威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38個鄉鎮,448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01.9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80.97萬人,有農戶19.45萬戶。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區內生物資源種類多,以小麥、大麥、谷子、玉米、高粱、洋芋、大豆等達17種。2009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33.86億元,其中畜牧業增加值1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06元,其中牧業純收入超過1219元。糧食穩產高產,畜牧、蔬菜、制種、葡萄是涼州區的四大支柱產業。涼州區工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有食品加工、釀酒、淀粉加工等十多個行業,上千種產品,擁有集貿、蔬菜、花卉、勞動力等綜合專業市場50多個。
2、全面分析污染因素。影響環境的因素有生產所排放的廢水、廢渣、廢氣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和噪聲等,若不經妥善處理,如未達到規定的排放標準而排放到環境(大氣、水域、土壤)中,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的容許量,就對環境產生了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影響養殖業生產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環境中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后就又產生了新的物質。好多都是對人的健康有危害的。這些物質通過不同的途徑(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進入人的體內,有的直接產生危害,有的還有蓄積作用,會更加嚴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質會有不同影響。 廢氣如: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氟化物、氮氧化物、氯、氯花氫、一氧化碳、硫酸(霧)、鉛、汞、鈹化物、煙塵及生產性粉塵,排入大氣,會污染空氣。廢水排入江河湖海,會導致水質敗壞,破壞水產資源和影響生活和生產用水。
3、工業三廢處理方法。農業廢渣會破壞環境衛生,污染水和空氣等。同時“廢渣”是一種自然資源,要想方設法利用,以開辟新的原料來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皬U渣”堆放場所,要盡量少占農田,不占良田。要有防止揚散、流失等措施,以防止對大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如養殖企業一般避免布置在居民區的上風向和水源上游;大力采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開展“三廢”綜合治理,是防治農業“三廢”污染,搞好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安全生產
1、空氣污染影響?諝馕廴驹诠ぷ髦惺浅R姷,如生產性粉塵、有毒氣體等。粉塵能造成呼吸道疾病,嚴重影響工作人員身體健康。有毒氣體會使人頭暈、惡心甚至失去知覺,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增加了事故隱患,必須加以預防。當然,有毒性的泄漏,本身就不是安全生產。
2、環境溫、濕度影響。人的正常體溫在36-37度之間,最佳的環境溫度應為20度左右,如果環境溫度接近人的體溫,人體的熱量就不易散發,如果環境溫度高于人的體溫,人就會感覺得不舒服,甚至會中暑。當空氣中的濕度過大時,人就會感到胸悶或有窒息感,易分散注意力,并且過高的濕度會減小人體的電阻率,增大了觸電的可能性,對安全生產極為不利。
工作環境對操作人員的影響很大,在我們的日常安全生產管理中絕不能忽視。作為養殖場的管理者應當為工作人員創造良好的作業環境,使職工能夠處于最佳狀態,以減少差錯及事故率。
第八章 組織管理與實施進度
一、項目組織管理
1.項目建設期組織管理
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全面承擔項目建設的各項任務。為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公司抽調專門人員成立項目建設小組,負責項目有關建設事宜;參與項目農業建筑工程和設備儀器的招投標;監督各施工單位嚴格按設計方案、計劃進度進行工程建設;加強對建設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負責組織項目建成后的竣工驗收和技術鑒定。
2.項目管理
1) 項目建設監督管理
項目企業法人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安全生產為保障,加強對項目的工程設計、建設施工、工程監理及竣工驗收等的監督檢查與協調管理。項目建設嚴格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工程項目建設管理的“四制”標準規范,實行項目法人制、公開招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建設管理合同制。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具有良好資質等級和信譽的單位進行建設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監理。加強項目建設協調管理,對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組織設計、施工和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協商、研究,加以解決。
2) 資金管理
建立完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項目資金專戶儲存,統一管理,?顚S。加強對項目建設資金使用的日常監督和審計監督,建設資金管理采取預決算制度,嚴格按工程建設進度和預算定額撥付款項,待工程完工驗收合格后,憑預決算和進度撥款單據統一結算。
3.項目建成后的組織管理
項目建成后,由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負責整體項目的運營,以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管理總站、畜牧工程學院、家畜繁育中心、區畜牧獸醫局等為技術依托單位,與其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在人才、技術、管理等全方位提供保障,對秸稈的青貯氨化、肉牛養殖及獸醫服務方面進行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同時為周邊肉牛養殖戶提供信息和中長期市場需求預測。
項目生產以武威市涼州區昊農牧業基地為龍頭企業,以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管理總站等為技術依托單位,采用涼州區畜牧獸醫局領導下的分級負責管理運行機制,層層簽訂生產管理目標責任書,明確任務,責任到人。實行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由規模養殖場集中建設青貯池,在滿足養殖場青貯飼料需求的基礎上,為項目區養殖場戶在人才、技術、管理等全方位提供保障,對秸稈的青貯氨化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二、勞動力配置與技術培訓
1、勞動力配置
項目實施主要內容為規;、專業化的秸稈處理設施的建設及運作,項目運營新增直接勞動人員6人。臨時及季節性用工隨用隨聘。
2、技術培訓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對秸稈養殖特別是秸稈青貯、氨化及儀器設備操作等技術人員進行培訓,符合各項工作的職能要求,具備相關工作素質。邀請專家參與項目實施的指導工作,提高項目實施的科技含量,大膽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對秸稈養畜生產的認識,積極推進項目的順利運行。
三、項目運行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工作協調和政策指導,認真落實目標管理責任,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微貯技術。
2、加強飼草料調制技術推廣,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普及推廣青貯、氨化、微貯等先進技術,積極擴大飼用玉米種植,努力增加產量,搞好科技攻關,充分發揮秸稈加工和養殖示范效果。
3、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技術服務推廣體系,使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員掌握目前先進的秸稈處理技術和秸稈養畜技術。
四、項目實施進度
1、建設期限
項目建設期限為2015年—2016年。
2、項目實施進度計劃
2015年11月—2016年1月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2016年2月—3月完成項目初步設計、審定及施工圖設計;
2016年4月完成建設招標;
2016年5月—6月完成項目建筑工程建設;
2016年7月—8月完成配套儀器設備購置;
2016年9月—10月進行青貯飼料制作;
2016年11月底項目竣工驗收。
第九章 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方案
一、投資估算
1.投資估算編制依據
1)國家發改委、建設部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
2)《農業建設項目投資估算內容與方法》(NY/T 1716-2009);
3)農業部辦公廳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農辦計[2010]48號 關于印發《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4)甘肅省農牧廳 甘農牧計函[2010]240號《關于抓緊編制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通知》;
5)財政部關于印發《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規定》的通知(財發[2008]59號)及《財政部關于調整福建省和山東省農業綜合開發地方財政資金配套比例的通知》(財發[2009]51號);
6)項目建筑及田間工程費按現行價格進行投資估算,設備購置費按當年實際價格加運雜費計算;
7)項目為一次性投資,項目設計中不考慮預備費;
8)由于項目資金構成無債務資金,同時項目運行所需流動資金由項目承擔單位另行解決,故項目建設投資即為本次項目總投資,以下稱為總投資;
9)項目建設單位提供其他的文件、資料、數據。
2.投資估算
項目目總投資1164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74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投資406萬元,編制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10萬元。
表9-1 投資估算明細表
序號
|
名 稱
|
單位
|
數量
|
單位投資(元)
|
金額
(萬元)
|
備注
|
一、
|
土建工程
|
|
|
|
748
|
|
1.1
|
秸稈原料堆場
|
平方米
|
6000
|
80
|
48
|
|
1.2
|
秸稈包裝車間
|
平方米
|
2000
|
1000
|
200
|
|
1.3
|
庫房
|
平方米
|
2000
|
1500
|
300
|
|
1.4
|
青貯池
|
立方米
|
10000
|
200
|
200
|
|
二、
|
儀器設備
|
|
|
|
406
|
|
1.1
|
青貯收獲機
|
臺
|
2
|
600000
|
120
|
|
1.2
|
直立秸稈回收機
|
臺
|
5
|
80000
|
40
|
|
1.3
|
秸稈回收打捆機
|
臺
|
2
|
130000
|
26
|
|
1.4
|
飼草真空打包加工機
|
臺
|
4
|
200000
|
80
|
|
1.5
|
秸稈顆粒機
|
臺
|
2
|
700000
|
140
|
|
三、
|
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
|
|
|
|
10
|
|
合計
|
|
|
|
|
1164
|
|
二、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1164萬元,資金來源:
1.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財政資金400萬元,占總資金的34.36%;
2.地方配套資金160萬元,占總資金的13.75%,其中省級配套128萬元,市縣級配套32萬元;
3.自籌604萬元,占總資金的51.89%。
表9—2 資金來源與使用一覽表
序號
|
名 稱
|
資金來源
|
合計
|
投資比例
|
中央投資
|
地方配套
|
項目自籌
|
一、
|
土建工程
|
250
|
100
|
398
|
748
|
64.26%
|
1.1
|
秸稈原料堆場
|
20
|
10
|
18
|
48
|
4.12%
|
1.2
|
秸稈包裝車間
|
70
|
30
|
100
|
200
|
17.18%
|
1.3
|
庫房
|
100
|
40
|
160
|
300
|
25.77%
|
1.4
|
青貯池
|
60
|
25
|
115
|
200
|
17.18%
|
二、
|
儀器設備
|
140
|
60
|
206
|
406
|
34.88%
|
1.1
|
青貯收獲機
|
40
|
15
|
65
|
120
|
10.31%
|
1.2
|
直立秸稈回收機
|
20
|
10
|
10
|
40
|
3.44%
|
1.3
|
秸稈回收打捆機
|
10
|
5
|
11
|
26
|
2.23%
|
1.4
|
飼草真空打包加工機
|
30
|
14
|
36
|
80
|
6.87%
|
1.5
|
秸稈顆粒機
|
40
|
16
|
84
|
140
|
12.03%
|
三、
|
可研、初設、環評等前期費用
|
10
|
|
|
10
|
0.86%
|
合計
|
400
|
160
|
604
|
1164
|
100.00%
|
投資比例
|
34.36%
|
13.75%
|
51.89%
|
100.00%
|
——
|
第十章 研究結論
1、本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方針政策,產業政策,行業規劃,是《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施體現,是涼州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落實,是實現廣大農民增收的措施,是實現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本項目的實施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該項目注重的秸稈加工處理技術,可使項目區農作物秸稈有效、合理的轉化,取得增值效益;同時還可提高項目區養殖業的常規技術綜合配套普及率、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3、本項目的建設能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秸稈過腹還田對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糧食產量都有現實作用,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
4、本項目通過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推廣,可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養殖業;同時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職工就業,穩定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作用,社會效益顯著。
綜上所述,該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也能充分發揮涼州區的區位、資源優勢;項目的實施無論從項目的建設市場、技術、工程、經濟等方面還是從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方面均為可行,建議盡早實施,早日發揮效益